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六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解读思想、释义经典,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一集40分钟不长不短,一集电视剧的容量,但为民二字却容纳了全百姓。向观众诠释了“一点一滴之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风格独特,引人入胜,人们爱听、爱读、爱看,而且一看就能看懂,一听就能记住。其重点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以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启发。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说到县吏让人不禁想到了三年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授予102名同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这些县委书记今天已经有部分晋升副部,还有很多进入了地方班子,说这些官职绝不仅仅让大家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是再次印证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才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古有“一钱太守”刘宠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今有“政和速度”廖俊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把他装进心里。梁家河老乡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大大的殷切希望,他关心着百姓的收入,关心着百姓的民生。当知道十亩果园是收入的来源时,他一句“你发了呀”,让老乡暖在心窝。再糙的饭都能咽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因为那饭曾经养育过我,那百姓是我们抵达梦想的希望。 这一期的节目,语言虽然朴实、简单,但是却魅力无穷,显得格外的真切动人,同时也充满了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人民,照亮了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这种力量把党和人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党的兴衰成败和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更加的紧密。这种力量给广大党员干部以决心和动力,让其干事创业的步伐坚定有力。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责任担当”精神已浸入骨髓、深烙于心。共产党人主动挑起肩上的责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责任”二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要真正“书写”出这两个字的深刻意义,离不开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少不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缺不得顽强拼搏的作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州等等,这些党员干部无不把责任扛在肩上,无时无刻不践行对人民的责任。 我们今天的很多基层干部并不能够真的称为干部,他们吃住在基层,工作生活在田间,那里就是他们的根,人民群众是水,党的政策是光,他们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带领着老乡们长成一片片硕果累累的庄稼,收获满满谷仓的粮食。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称谓,他们就是拉犁在前的孺子牛,遍寻草地的领头羊,开山劈石的穿山甲,更是造福百姓的贴心人。 这种力量源于对人民的责任。“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种力量源于对人民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回顾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历程,在97年的时间里,艰苦过、曲折过,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地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退缩、砥砺奋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书写为民新篇章。 习近平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作者:红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