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千古名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虽然位置变了,但习近平同志初心未改,不同的是,他从关注一个地方人民的幸福,到心系全国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从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党“为民”的执政理念,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1974年,时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村民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的第1个沼气池,后来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就是为了给当地老百姓照明做饭,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解决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大问题,这只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常委同记者的见面会上,就明确表示:“新的领导集体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为此他庄严地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2014年参加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全国,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真抓实干、知难而进,完成这样一个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汇聚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作者:赵泽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