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优势,成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方面作出深刻阐释,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全面把握,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更有效地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更有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坚守党的理论创新的根脉,就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层面原创性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认识十分清晰,态度非常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