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脱贫户李玉龙望着4亩(0.27公顷)地里长势旺盛的枸杞和藜麦,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7月12日,青海日报) 这是劳动成果的喜悦,这是期待丰收的喜悦,这更是脱贫致富的喜悦。这样的笑声和言语,是自信的,是感恩的,更是充满希望的。李玉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摆脱了贫困的命运,还培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进入象牙塔深造。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6800多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生活的缩影。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能像他一样积极、主动、乐观。一些贫困群众仍旧存在“等靠要”懒惰思想,心存“听天由命”懦弱心理,不想自谋出路,不敢自力更生。一些贫困群众受小农意识、文化水平、发展思维等主观因素影响,以及因疾病、残疾、年老等客观因素制约,导致贫困群众从心里上缺乏脱贫勇气。还有一些贫困户虽然物质脱贫了,可精神生活却单调贫瘠,萎靡不振,生活邋遢,导致“精神返贫”。 物质要脱贫,精神更要脱贫,只有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康,才能让贫困户真正从脸上笑到心里。 首先,要鼓励贫困户狠下脱贫决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要抓住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加强扶贫干部理论学习和修养,学习脱贫攻坚新理论、新政策和新部署,让扶贫干部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当好精神脱贫“领路人”、“带头人”。精神脱贫,破解贫困心理“疙瘩”是关键。要抓住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从分析贫困群众思想现状入手,找准甘于贫困丧失斗志的思想根源,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广泛动员贫困群众现身说法,用群众自己的语言、用接地气的事例,把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让他们更加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让贫困户坚定脱贫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有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多维宣传鼓士气,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脱贫精神,大力宣扬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展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营造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和共奔小康的浓厚氛围。要典型引路激志气,围绕“四个好”,继续开展好“四好村”创建工作,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持续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我身边的脱贫故事”等主题活动,引导贫困群众争当脱贫先锋,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营造主动脱贫、脱贫光荣、共同致富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提振贫困户致富雄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夯实基层帮扶力量,配强选优帮扶干部,以党建促脱贫,以党建转思想,为精神脱贫夯实带头领路的人才力量。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致富之路,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让他们参与各种扶贫项目,边干边学,边干边增强信心。要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贫困户从心底发出就业愿望,点燃脱贫希望,增强脱贫自信。 唯有如此,才能脱贫路上有“笑声”,群众心里希望,人民生活有幸福!(作者:罗开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