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伟 于 2018-9-11 16:59 编辑
等不来 干出来 年轻干部不能总盯着自身年龄优势。 (9月11日《 人民日报 》) 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重大战略任务。兴衰枯荣、新老更替是自然法则,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总是要经历年幼年轻,终要老去,但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是永恒的,是要不断发展前进的,民族复兴大业要靠一代又一代筑梦人来完成。筑梦大军需要领军人物,他们就是高素质的各级领导干部。老干部要一批一批地退下来,年轻干部要一批一批顶上去,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才能确保未竟事业有接班人。新老接替不能单纯地自然过渡,老干部退下来,年轻干部顶上去,关键是顶上去后能否担得起,能否承重、能否抗压,能否挑大梁。我们需要的是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是冶炼出来的,是打磨出来的,冶炼打磨才能成为好钢,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这就注定了选拔干部不是一把手临时“拍脑袋”的事。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及时,抓平时、抓经常、抓永久。 年轻干部不能坐等提拔,有为才能有位。我们曾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干部“四化”本身没有错,错在有的地方贯彻执行过于僵硬、机械、模式化,硬性规定省部级干部、地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分别不得超过多少岁,且年龄呈递减状态,各级班子必须有若干名年轻干部。这给部分年轻干部造成非我莫属的印象。因为现在年轻干部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很快就进了后备干部名单,他们以为列入后备干部就进了保险箱,甚至错误地认为“四化”我至少占了三化,到点提拔我顺理成章。于是乎一些年轻干部就不思进取、不思责任与担当,奉行少说为佳,不栽刺,多栽花,多看少干,认为干得越多、出错越多,反而容易暴露短板,失去提拔机会。只要一时不被提拔就对组织心存不满,牢骚满腹,消极怠工。其实我倒认为后备干部库存要大,培养考察发现挑不起担子,输不起“面子”,经不起冶炼锻打锤子的后备干部,就该淘汰出局。后备干部库也要推陈出新,动态管理。年轻干部不是特殊群体,并非只要年轻均可提拔为领导干部,我们干部队伍需要帅哥美女,但不能一俊遮百丑,要拿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说话。 领导干部要梯次配备,让全体干部共赴前程。过去提的老中青三结合未必过时,一级领导班子老中青都应有相应比例,呈梯次配备,这样便于领导岗位的顺利过渡和交接,至于哪个年龄段比例各占多少,可以有参照,但不能生搬硬套。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唯一相同不能变更的是新时期干部工作方针,选拔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不是所有的干部都可以提拔为领导干部,只有合格的、高素质的干部才有可能走上领导岗位,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认为好的干部才能成为领导干部,何为好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干部就是带头干事的人。两个百年中国梦是等不来的,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踏实干、勤勤恳恳埋头干,开拓创新大胆干,才可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只有干,才有为,先要有为,后才有位。我们要让全体党员干部都成为实干家、带头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干得好,就应该有提拔的机会,都能奔出好前程。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树立一个用人导向,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大事的干部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就是要明确地告诉大家,等不来,干出来!(文/郑伟)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