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莫要“留意于物”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是指通过“物”来寄托志向、坚定品格,挖掘干事创业的动力,这是件好事。可有的人就会把“寓意于物”变成“留意于物”,沉溺在“物”中,难以自拔,最后导致精神上出现懈怠、工作上不务正业。 “寓意于物”就是要从物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志趣,凝练出珍贵品格,古之圣贤大多如此,也正因为寓意于物,常以物自比、见物而自省,使其志趣更加高尚、品格更加坚贞。陶渊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不惯当时官场的不正之风,不愿同流合污,因而归隐田园,直至生命结束仍坚守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廉洁品格。于谦颂赞石灰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寓意自己的高洁品格,也用自己“两袖清风”的故事对石灰的这种品格作了完美的诠释,真正用一生去践行“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人生追求。 党员干部“寓意于物”,若能从物中思得廉洁奉公的高贵品格,从物中找到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自然是有益于自身的成长,有益于党的事业。然而,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间,由“寓意于物”变成“留意于物”者,因“留意于物”以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者,其实并不鲜见。有的党员干部成天忙着写书法、作诗词、搞活动,把自己所谓的爱好当成了工作,把主业当副业;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认为,自己的爱好发展比工作还重要,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颠倒;还有的党员干部对收藏名家字画、珍贵瓷器等所谓“雅好”痴迷上瘾,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不顾自己的本职工作,变“好”为欲、纵欲成贪。 对党员干部而言,这些“留意于物”而逐步沉迷其中,演变成玩物丧志的所谓“爱好”“乐趣”,就像是“毒品”一样让人成瘾,既不利于其本职工作,也不利于干部的成长,必须要戒除掉。当年,陈毅元帅就非常酷爱诗词,他的诗挥洒自如、别具一格,有人就曾建议他出一本自己的诗集,却被他委婉地拒绝了。除了谦逊,主要是陈毅元帅觉得“每一件事都可以写他几百行诗”,但“可惜无时间写”。作为人民公仆的他,理性地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的确,每个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留意于物”、沉溺其中,就势必会影响到革命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白,“党员”“干部”才是自己的首位身份,为人不能离了自己的身份,干事必须要履行职责,唯有抱守初心、尽职守责,才能做到行不失格、好而有度。(作者:王度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