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关键是“扶精气神” 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帮扶干部应深入贫困群众,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努力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8月26日,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先扶精气神”,精准扶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一味“等靠要”的思想和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成为目标路上的绊脚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去除困难群众的“劣根”——思想惰性,要努力让他们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扶贫干部要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思想教育、岗位设置、技能培训、脱贫鼓励等方面,充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坚持“艺术式”扶贫。《礼记•檀弓》讲“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扶贫工作也是日此,群众虽贫,却仍有自尊之心,若将群众变成官僚政绩的表演道具,不免引起群众的反感。基层扶贫工作的“艺术性”在于既要帮扶到困难群众,又不能伤害群众的自尊。扶贫干部要经常走访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普遍了解民情的同时发现困难群众,将主动帮扶建立在困难群众的迫切需求上,照顾好困难群众的自尊心。 促进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困难与坎坷,畏难不行,抱怨也不解决问题。善于打开思路、敢于突破禁区、勇于挑战盲区,才能让偶然变为必然、让死海变成蓝海。思路创新,黄土成金,思路一通路路通,思维一变处处变。扶贫干部要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致富意愿和能力,因户施策,因人指导,为贫困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使他们取得脱贫致富的阶段性成果,以此促成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心态的改善。 (吴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