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7月5日 中新网) 我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应有之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一步一个脚印。 第一步,咬定目标不放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虽然目前我们国家还有部分地区处于贫困,甚至是深度贫困的阶段,但是我们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坚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二步,夯实基础促发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乡村全面振兴这座“九层之台”,需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方面的保障。住房安全是群众的刚需;交通便利不仅可以使农村产业走出去,也能吸引外面的资金、品牌走进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可以转变低收入家庭的文化观念,可以提升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授之以渔”,增加其收入;医疗保障可以大大减轻群众的生活负担,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做好做实基础方面的保障,可以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乡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步,因地制宜谋振兴。“善发展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重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地点在乡村,全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乡村在振兴的内容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谋划各地乡村发展时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并保持一定的政策张力,提升各地需求与发展措施的衔接程度。如在旅游资源发达的地方可以向旅游增收项目倾斜,在劳动力过剩的乡村可实施劳务输出等。在规划阶段可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实行宜粮则粮、宜商则商、、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笑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