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试点单位已完成梳理政务公开事项、编制政务公开事项标准、规范政务公开工作流程、完善政务公开方式4方面“规定动作”,常见于基层单位的公开标准模糊、公开形式“任性”的问题初步解决。(7月6日《人民日报》) 当今,现代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去年5月开展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选取北京、江苏、安徽等15个省份的100个地区作为“试验田”,聚焦政务公开领域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把老百姓希望知悉与自身生产生活相关的事项进行公开化,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政务公开水平。 政务公开、回应群众绝非小事,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见证着构建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梳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对部门自身行政职能进行精简与调整,进一步对审批服务事项分类,可以不断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公开,以高质量的政务公开对接百姓生活,从而让群众更加方便、直接地获取公开信息,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实现群众合法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切切实实地便民服务、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做好群众工作,确保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试点,越来越多的单位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使政府工作得以良性运行。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试点工作的“石”就在眼前,那么关键就是如何发展和借鉴。推进政务公开,就必须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以多渠道、多载体全面公开政务信息,方便公民了解和查询。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互联网、媒体广播影视的多种渠道和载体,使群众快速了解和查询相关信息,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好地实现群众利益。 “权在用、人在看”,基层政府主动公开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就能带给公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也能不断提升政府“权为民所用”的良好形象。公开倒逼公正,公开提升公信,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在借鉴中不断精进,才能更好地推动政务公开走上坦途。(毛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