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自己没有设置过,打开网页浏览器却直接到了一个陌生网站,想改回原来的主页设置颇费周折,甚至无能为力。很多网民有过类似经历:在安装了一些软件后,自己的浏览器主页就被修改和锁定。(人民日报 2019年5月13日 ) 随着互联网治理的深入,网络环境在逐步改善。但据用户最近的反映和记者的调查,“浏览器主页劫持”“流量劫持”等现象依然猖獗,损害着广大网民的权益。在复杂的互联网技术面前,用户仍居弱势地位,不时遭遇技术霸凌、个人隐私被侵犯和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 “浏览器主页劫持”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危害,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甚至危及网络安全。首先会给用户带来使用不便和糟糕的体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有的网民本来习惯访问的是A页面,但被劫持之后就锁定到B页面。有的网民更喜欢简洁的主页,被“劫持”导航主页上会有许多弹窗广告,导致用户体验变得糟糕。其次是由于个人数据被持续收集,容易导致用户隐私泄露,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收集和掌握,就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安全风险则是最大危害,浏览器主页被劫持,那么个人电脑中就有极大可能存在恶意软件或病毒,存储在电脑上的资料如银行账号、密码等可能被窃取。如果主页被黑客劫持,诱导进入到一些恶意网站甚至钓鱼网页,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财产损失。 “浏览器主页劫持”的情况为何屡屡发生、屡禁不止?因为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主要是广告带来的巨额利润,流量即眼球,互联网时代讲究流量为王,谁有了流量,谁就掌握了创收的法宝。浏览器是个人电脑通往互联网世界的主要入口,也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重要通道。一定程度上讲,控制了浏览器,也就掌握了用户的流量导向。另一方面赢利模式主要通过搜索引擎来实现。这些浏览器主页上的显著位置都设有搜索条框,一些热词、关键词的搜索都会给浏览器主页带来收益。每次点击带来的收益通常在几毛钱到几十元钱不等。搜索引擎用户量越多、排名越靠前,其热词的竞价排名收费越高。再有种赢利模式则是通过采集用户信息来实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准的广告投放?就是有了较为精准的用户画像。”PC端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网页浏览,移动端则主要通过APP的各种权限来采集,而这些信息,都已经成为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条的商品,被明码标价。 以“浏览器主页劫持”为代表的“流量劫持”行为,不仅破坏互联网运营生态,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计算机信息系统拥有权,给用户带来不便甚至安全隐患,而且本身就属于违规违法行为。治理“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需要多方配合、协同作战。相关职能部门要持续加大治理打击力度,对破坏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整治,增加违法成本。网友在使用个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时,也应增强防护意识,从正规渠道下载软件或应用,安装新软件、新应用时充分了解授权要求,保护个人权益。(作者: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