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研究,再等等”“这事不急,先缓缓”“放一放,以后再说”……近几年,记者在基层遇到一些这样的干部,他们碰事就拖,遇难靠躲,深谙“不做不错,少做少错”之道,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甘当“太平官”“逍遥官”“糊涂官”,被群众戏称为“磨叽干部”。“磨叽干部”的磨叽表现,属于患“病”所致。(2月27日 新华网)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庄严宣告。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更应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然而,有少数人却办事“磨磨叽叽”、一心当个“闲官”。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事慢得像蜗牛。在“磨叽干部”办事拖沓、得过且过的背后,往往藏着宗旨意识缺失、懒政思想顽固、监督管理松散等问题。任由这些人“票子”领着、位子占着,群众的事儿就不好办、也办不好,必然会冷了群众的心,又怎能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令人忧心的是,患“拖延症”的官员还不少。据报道,有群众历时近4个月却办不好一个建房土地审批手续;有群众先后跑了9次、历时55天,却办不了一个房产证;有群众跑41趟却仍然改不回3个被误登的名字;也有群众苦等救助款,“总要等好几个月,最长要等一年”。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根据具体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推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由此可见,“磨叽干部”生存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了。 “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如何治疗官员的拖延症?笔者认为,除了依规问责之外,一要抓好教育引领、弘扬“马上就办”的精神,扶群众观念之正、祛官僚做派之邪;二是补齐监督“短板”、完善“限时办结”等机制,扶求真务实之正、祛作风漂浮之邪。(文/刘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