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生态环境部通报了某地以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结果严重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是在政策落实中搞“一刀切”,反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12月19日,人民日报)
不折不扣、不搞变通,坚决落实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是党员干部讲政治的重要表现。“一刀切”的行政方式,也确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带来了效率,为中国赶超世界争取了时间。一些政策,一些决定,群众往往难以看到其长远利益,用短视的眼光去审视,没有强有力的执行,这些政策就难以落地落实。例如关闭散乱污企业,虽然短期会让部分企业家遇到困难,但长期来看,得利的是绿水青山,得利的是全国人民,得利的是子孙后代,“一刀切”地将其关闭,展现了党和国家不以金山银山换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
而某地为了提高空气质量,提升环境面貌,不顾实际地“一刀切”的禁止烧煤,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还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负担,让部分群众忍寒受冻。这种“一刀切”的执政方式为什么没有取得好效果?究其根本,就在于不顾实际。
首先,这类型“一刀切”的行政方式,只贯彻了文件,没有贯彻落实精神。部分部门为了表忠心,得表扬,面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只传达不学习,只执行不领会,只追求贯彻的速度,不追求落实的深度。不搞调查研究,不开会分析讨论,不结合当地实际,不考虑民众感受,拍脑袋地决策,当然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
其次,这类型“一刀切”的行政方式,往往只有可能治标,难以治本。毫无疑问,禁止烧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环境,然而提高的量有多少,值不值得用居民的正常生活来换,值得相关干部思考。若要从根本上保护绿水青山,不仅要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还应该敦促企业完善环保设施,关闭“散乱污”,推行绿色出行方式等等,用组合拳,而不是“一刀切”来推动工作。
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引以为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的角度思考,从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集思广益,干出真正漂亮的政绩,让民众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作者:高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