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17部委日前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鼓励人才回流创业加快培育返乡创业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模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于“大”而非“精”,我国的大部分农民保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要为庞大的农业实体注入科技的力量,实为不易。实际上,我国的大学不乏农学专业的学生,这股“清流”是黑暗中最闪亮的“星火”,然而,星星点点最后还是熄灭了。归根结底,是中国式就业观在作祟。 中国式就业观,悉数身边大学生就业情况,挤破头一拥而入行政、党政机关,退而求其次则非国企、私企看不上,可见求体面与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因此,在回农村创业不仅不体面,而且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要让大学生人才回流“拯救”中国农业“大而不精”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绝非易事。必须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入手,扭转农业发展缺乏人才的局面。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要先树立职业平等观。职业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失去环卫工人的城市注定一团糟,失去交警的道路无秩序可言,失去农民则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味贬低和鄙弃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思想要不得,要转变思想意识,正确看待农业生产工作,看到其不可或缺的一面,也要看到“从农”的契机和意义。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从工作与专业对口抓起。其实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毕业于各农业大学,农学方面专业毕业生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这批学生最后流向何方?我们不禁会发问,既然不想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为何辛苦四年去学习农业知识?不难看出学习已变成一种获取文凭的工具,但是对于冷门专业容易被录取的逻辑,不难发现冷门工作潜力也挺大,特别是农学类专业的学生,何不摒弃那些成规陈说去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呢?不仅成就自己,也成就农业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鼓励农学类学生改变就业观,去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发挥其所学知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晓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