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半月谈网) 当我们正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一种叫做“痕迹管理”的“新要求”正在基层盛行,所谓“事事有痕迹”也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项工作的完成,必须要伴随着各种、文件通知、会议记录、图片、情况报告、工作总结等台账资料的整理归档,形式多样的工作“新形式主义”,已经进化成为形式主义的另类“变种”:“痕迹主义”。当前,警惕防范“痕迹主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地方创文、创先、创示范等活动层出不穷,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层层传导责任压力等情况时有发生,每项工作都要求基层单位和部门准备近三至五年开展活动的图片、信息简报、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痕迹材料”,让基层干部忙于招架应付、苦不堪言,“被逼虚拟造假”也成为口头禅、流行语。另外,扶贫领域的“痕迹主义”之风也在流行,比如要求帮扶干部、驻村队员每周或每月走访贫困户,频繁填写入户帮扶情况、明白卡,并要求与农户“合影为证”等情况,这样的“痕迹主义”使得基层干部和贫困户们都烦不胜烦。 当前,整治杜绝“痕迹主义”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基层干部中的一员,小编认为工作要干出成效、实效,并不是靠过多过滥的“痕迹主义”来表现的,除了上级的正确领导外,更多的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 杨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