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要有新办法。11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认为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12月10日 人民日报) 如何走好基层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打通基层治理攻坚克难的“控制性工程”,党的十九大以后,从严治党作用愈发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凸显,严肃基层党建,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社区街道治理的优势。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察民情、解民忧、听民声,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组织的“毛细血管”连接人民的作用,通过创新干事机制,优化乡镇管理体制,为基层干部施展才能搭建平台,确保新时期的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激发党员干部为民干实事的热情,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和谐氛围,形成基层的事,党员干部用实干推进,群众用真心真情参与的协同共管工作格局,切实让民需的“哨声”唤醒基层党员干部用实干应答的“报到”回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干部真实的写照,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如何保障基层党员干部在“文山会海”与“千检万查”中抽出时间和精力一心扑在基层治理工作上,认真倾听民声,了解民需,才是当下鼓励党员勇当忠诚干净担当型干部的重要事情。抓牢基层治理党员干部是“主心骨”这个中心,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在用人制度上要有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立足工作实际,科学分配工作,删减不必要的繁杂工作,为基层干部解绑解缚,真正实现基层党员干部有机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一展抱负,发出扎根基层“报到”的声音。 基层治理工作仅仅有党员干部的“报到”声音还不够,还要党员干部勇敢走到群众中去。解决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其真正沉基层群众中去,甩开膀子干实事,则离不开党组织为实干者撑腰。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基层治理工作的“头雁效应”,首先就是要解除党员干部的“心理负重”,为担当者担当,是激发党员干部放下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实干的“定心丸”,也是让扎根基层实干的党员干部在容错机制下,尽展才能的有效措施。适时为基层“赋权”,赋予基层部门的领导权、指挥权和考核权,可以更好地形成多部门多组织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是有序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法宝”,是解决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一盘散沙”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一根针撬动千条线制胜绝招。 以民需“哨声”唤党员干部“报到”回声,吹响的是为民服务的哨声,相响应的是党员干部艰苦实干的“报到”回声,唤醒的是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的使命精神。 (作者:何雨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