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干部、人才作为组织工作的“三驾马车”是今后组织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需要下真功夫,真下功夫的。 说到“人才”大家都不陌生,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怎样培养人才、怎样用人才就是个难题。现在我们国家不是没有人才,反而有很多现代版的“钱学森”“华罗庚”和各式各样的“海归”“高材生”当也有“无车弹铗怨冯骝”喊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在新时代我们不缺人才,我们缺的是能干事的人才和活用人才的方式方法。现在存在两个极端的现象。拿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是人才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是人才,而且其中比较优秀的人才还很多,但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呢?随着各项改革和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从每年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的人数就可见一般,每年报考人数大部分在100-200人之间,好一点的部门或者专业好一点的部门在400左右,特殊的岗位可能达到1000左右,这不是说现在大家都想进入这几个行业,而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又或是有的公司企业现在到处找人才,但总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没有结果。 现在的人才市场存在两极分化,求职者在拼命挤,用人单位在拼命招,但总是不能“一见钟情”。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现在部分人,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有种莫名的优越感,不愿从最底层一步步做起,觉得屈才或是大材小用,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部分人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就比如一个从偏远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数情况他们都优先考虑大城市或者自己学习的城市,而不是回自己的家乡。另一方面用人企业缺乏“传道受业解惑”精神,他们更希望来的人直接就能上手,减少他们培训的成本,但事实上有多少的大学生是一毕业就能让自己学的专业变成技能的?也有一些地方一定要当地户口优先,限这限那的,给当地就业和人才的流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人才怎么用,重点还是要从两方面下手。作为人才要有“莫道池水浅”的意识,要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切记“好高骛远”,要知道基层或是最底层的职务是“香饽饽”,很多年后对于我们会是一笔财富。而作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要防止“近亲繁殖”。像有的学校或是机关就做得比较好,学校实行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制,这就是打破人才世袭化和区域化的好方法。机关这几年通过拆除“围墙”,降低 “门槛”取消属地限制也同样如此。作为地方特别是较落后的地方要清晰的认识到越欠发展地区人才储备就越薄弱,就更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要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要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要有新思路,通过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的环境来吸引人才,而不是限制人才流动,搞近亲繁殖。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好局面,才能解决人才困境。(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