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_la5vx 于 2025-10-29 16:39 编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既是对“十四五”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十五五”新征程的战略擘画。从民族地区经济腾飞至党建根基筑牢,“十四五”的历史性突破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组织工作唯有锚定中心、精准发力,方能为“十五五” 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硕果累累的五年,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垫了坚实底座。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量级跃升,民族地区发展尤为亮眼。5个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60129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83766亿元,年均增长5.6%的亮眼数据背后,是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的精准落地,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蓬勃生长。从现代农业到新能源产业的特色发展,从 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村BA”“村超”等民间赛事火爆出圈,3000多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享受同城待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起发展合力,为社会稳定筑牢了人心防线。 党的建设与干部人才工作同步提质增效,为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四五”期间,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的民族工作格局日益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11 部相关法律,制度治党的根基不断夯实。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各地坚持政治标准首位,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锻造出一批敢打硬仗的骨干力量;人才引育体系持续优化,28家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带动形成 200多家研究平台,为发展注入智力活水。这些成就充分证明,坚强的组织保障、过硬的干部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战略任务首位,明确要求“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工作必须主动对接发展需求,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以政治铸魂定向,把准发展“方向盘”。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工作首要任务是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应健全政治铸魂体系,通过全覆盖学习培训、分领域宣讲阐释,让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上来。重庆等地开展的“对标全会部署谋实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将政治监督融入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重点工作,才能确保经济发展不偏航,让“国之大者”在基层落地见效。 以干部赋能强基,锻造发展“先锋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专业化干部队伍。组织部门应优化选育管用链条,聚焦智能网联、绿色低碳等新赛道,开展精准化能力培训,提升干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本领。要坚持实干实绩导向,把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作为“练兵场”,通过 “能上能下”机制激发干事活力,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正如两江新区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核心承载地中,正是靠干部队伍的攻坚突破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加速跑。 以人才聚智赋能,激活发展“动力源”。全会明确提出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体系,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靶向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企业、高校建设创新平台,让人才在“AI + 制造”等场景中释放创造力。同时要打破体制壁垒,像“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那样,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产业集聚,让各类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各展其长。 以组织聚力固本,筑牢发展“桥头堡”。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发展的“神经末梢”。应健全党组织融入中心工作的机制,在产业链上建支部、在项目一线设党小组,让党旗在发展前沿飘扬。重庆万州将党组织建设与城市副中心建设深度结合,浙江推动党组织引领“共富工坊”发展,这些实践印证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深化“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还能以组织优势凝聚民族团结之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从“十四五”的坚实足迹到“十五五”的壮阔蓝图,组织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同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强化政治引领、锻造过硬队伍、集聚优秀人才、建强战斗堡垒,就一定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