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回复: 0

以规范之笔绘就政务AI新图景—从基层 实践看《指引》的落地价值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81

主题

0

回帖

92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23
发表于 2025-10-27 1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 人工智能 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政务智能化转型划定了"安全线"与"路线图",标志着政务AI从分散探索迈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作为直面企业群众的基层政务服务单位,我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份《指引》既是技术赋能的"加速器",更是风险防控的"稳定器"。
政务AI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上。《指引》明确的政务服务类场景,正成为我们破解基层难题的关键抓手。以往面对企业咨询税收优惠、群众询问社保办理等高频问题,工作人员常陷入"重复解释、易错漏记"的困境。如今依据《指引》要求,我们整合社保、医保、市场监管等12个领域的业务知识库,部署了经备案的智能问答系统,通过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实现精准应答,咨询响应时间从平均8分钟压缩至15秒,日均处理量提升3倍以上。在政策推送场景,借助"政策找人"算法模型,我们将小微企业税收减免、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与企业群众数据智能匹配,今年已实现2300余项政策精准送达,兑现效率较以往提升40%,真正让政策红利"主动敲门"。
规范部署是政务AI行稳致远的前提。《指引》强调的"统筹集约""安全稳妥"原则,为我们规避技术风险提供了明确遵循。此前基层在AI应用中曾面临"各自为战"的隐患:不同科室试用不同模型,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按照《指引》要求,我们接入省级政务大模型统一服务平台,复用上级算力资源,不再单独建设模型系统,不仅降低了80%的技术维护成本,更通过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据防线。针对公文起草等办公场景,我们建立"AI辅助生成+人工审核"双轨机制,明确工作人员对输出内容的最终责任,既利用模型减轻格式校对、资料梳理等重复性工作,又杜绝"技术依赖"导致的责任虚化问题,守住了履职规范的底线。
政务AI的深化应用,更需破解"落地温差"。《指引》提出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要求,指引我们走出"技术炫技"的误区。考虑到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使用障碍,我们在智能辅助办理系统中保留人工兜底通道,AI预填表单后由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确认,既提升效率又兼顾温度。在执法辅助场景,我们没有简单套用通用模型,而是联合行业专家优化本地知识库,让模型生成的法律依据检索、案件处理建议更贴合基层执法实际,使执法规范性与效率同步提升。这种"技术适配需求"而非"需求迁就技术"的实践,正是对《指引》"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政务服务注入了新活力,但技术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指引》的出台,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政务AI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的先进度,而在于治理效能的提升度、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基层践行者,我们将持续以《指引》为遵循,在规范中创新,在安全中赋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破解基层难题、服务企业群众的得力助手,书写政务智能化转型的务实答卷。





上一篇:政务AI大模型:从“技术指引”到“治理实效”的落地密码
下一篇:数字治理的效率革命与温度重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11-5 06:26 , Processed in 0.190936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