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当前,“十五五” 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其中蕴藏的民生之大,不可忽视。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已成为编制 “十五五” 规划的重要遵循,这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更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所在。 “十五五” 规划,一头连着国家发展的大愿景,一头系着百姓的柴米油盐小日子。它关乎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才能让规划真正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民意是规划编制的 “指南针”。人民群众是生活的主角,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在 “十五五” 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无论是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问题,还是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建议,都应成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规划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有力工具。 民智是规划编制的 “智慧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从 “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等活动中可以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纷纷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来自基层的 “金点子”,是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规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倾听这些声音,用心收集这些建议,将群众的智慧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让规划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民心是规划编制的 “试金石”。规划编制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要让规划真正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了解群众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规划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规划,才能真正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十五五” 规划编制工作,是一次汇聚民力、凝聚民心的生动实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意为笔,就能绘就出一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 “十五五” 美好蓝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