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那些镌刻在历史深处的画面依然滚烫: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却坚守阵地,八路军战士冒着炮火突破封锁线运送物资,普通百姓推着小车为前线送粮送药…… 千千万万个“小我” 汇聚成保家卫国的“大我”,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何为 “爱国”。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至今仍在我们血脉里涌动,提醒着每个中国人,爱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坚定的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份情感,在抗战岁月里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面对侵略者的铁蹄,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却有人为了守护家园选择挺身而出。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毅然放弃学术研究,走上街头演讲,用声音唤醒民众;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八百壮士”明知敌众我寡,仍死守阵地四天四夜,用生命践行“人在阵地在” 的誓言。他们用行动证明,爱国是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在新时代,爱国情怀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有新的表达。过去,爱国可能是“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爱国可以是“为国家发展献智慧”“为社会进步出力量”。对于年轻人来说,爱国可以是在大学里钻研专业知识,将来用所学回报祖国;可以是在海外留学时,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可以是在面对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时,敢于发声、澄清事实,守护好国家的声誉。就像 “90 后” 航天工程师团队,他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突破日夜奋战,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爱国,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是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 80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爱国的精神永远年轻。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亿万人民奋斗的力量源泉。当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在平凡生活中奉献时,就是在续写爱国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爱国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让这份情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扎根、生长,成为推动我们民族不断向前的永恒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