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当新中国成立76载的辉煌成就映照民族复兴征程,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不仅镌刻着民族英雄的铁血荣光,更蕴藏着照亮新时代前行之路的精神密码。对于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连接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工作者而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践行使命,既是对英雄精神的延续,更是新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承“众志成城”协作精神,聚基层治理合力。“众志成城”不仅是危难时刻的精神旗帜,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直面群众多样化需求,单靠行政力量难以应对复杂挑战,唯有以协作精神织密治理网络,方能破解难题。80年前,从平原到山地,从城市到乡村,无数中华儿女不分阶层、不论职业,以“把一切献给祖国”的信念投身抗战:农民送粮支援前线,工人昼夜赶制武器,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民众…… 正是这种全民同心、上下同欲的凝聚力,最终击碎了侵略者的野心。新时代的基层工作,面对的是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等复杂任务,同样需要这种协作精神。在社区治理中,这种协作体现为多元主体的同频共振。社区工作者牵头搭建平台,联动物业优化服务、组织居民议事协商,让“小区事”变成“大家事”;志愿者队伍主动补位,为高龄老人上门服务、参与环境整治,用微光汇聚暖流;企业、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良性循环。 续“攻坚克难”奋斗精神,破基层发展难题。新中国的成立,是“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奋斗精神的伟大胜利。从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探索救国道路,到建设者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搭建工业体系,从“两弹一星”突破技术封锁,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拥抱世界,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这种奋斗精神,对新时代基层工作者而言,是应对挑战的“金钥匙”。“攻坚克难”是镌刻在基层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印记,更是破解当下基层发展瓶颈的关键钥匙。当前,基层发展面临产业升级乏力、公共服务不均、环境治理待优诸多难题,唯有传承奋斗精神,方能冲破阻碍、打开新局面。从产业培育的“啃硬骨头”,到民生改善的“钉钉子”,“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始终是基层突破发展难题的动力源泉。它让基层工作者敢于直面挑战、善于解决问题,在破解难题中推动基层发展提质增效,为实现基层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注入不竭力量。 守“人民至上”初心使命,暖基层群众心田。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抗战时期,英雄们浴血奋战,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建设者拼搏奉献,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一初心,正是基层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工作内容直面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可能是为失业人员对接就业岗位,可能是为矛盾纠纷调解邻里关系,可能是为受灾群众送去应急物资。每一件“小事”,都是群众心中的“大事”。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者,更应传承“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群众的“急难愁盼” 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像抗战时期爱护群众那样尊重群众意愿,像建设新中国那样心系群众需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让基层工作充满“人情味”,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荣光、新中国成立的辉煌,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激励新时代基层工作者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基层工作者虽没有战火硝烟中的惊心动魄,却肩负着“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唯有传承上述三种精神与使命,才能在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支撑新时代发展的“坚实脊梁”,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