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认”要求 ,永葆“枝叶”之情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情怀和作风一以贯之,从未改变。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扎实有力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认路、认邻、认特点”的重要要求,将其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常修“认路”之功,沉到一线察实情、谋实策。“脚下有泥,方能心中有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唯有真正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穿透层层汇报的“过滤网”,才能精准把准发展的脉搏,切实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铁脚板”作风,主动深入到那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去。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扎根兰考沙丘,从实地探查中找到治理风沙盐碱的良方;要像姜仕坤同志那样钻进羊圈算细账,为百姓谋划脱贫致富的新路。唯有身入心至,做到“调”“研”并重、“研”“用”结合,才能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清晰的问题清单、明确的责任清单和具体的任务清单,让调研成果从“纸面”真正落到“地面”。 常修“认邻”之情,贴近群众心连心、共冷暖。“远亲不如近邻”。践行“认邻”理念,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密切血肉联系、巩固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要学习贵州侗寨“火塘夜话”的朴素方式,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百姓家中,在围炉夜话、庭院座谈、茶余饭后的坦诚交流中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感知最真实的情绪,了解最真实的诉求,推动形成干部与群众“平时常联系、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良好氛围,在为群众解忧纾困的实践中,让“物理相邻”的干群关系逐步升华为“枝叶关情”的命运共同体,使干部与群众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家人”。 常修“认特点”之能,因地制宜把准脉、开良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切工作的谋划推进,都必须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才能避免“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真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实效和民生实惠。党员干部要锤炼“认特点”的敏锐眼力,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转化为精准服务群众、高效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要学习湖北咸宁四邑村变“管理清单”为《服务群众事项清单》的创新做法,实现“要求群众做事”到“为群众办事、做服务”的转变;也要主动攻坚“硬骨头”,面对山区产业链短板,牵头整合资源,联动科研攻克技术难关,协同金融注入活水,对接电商畅通销路,让特色产业焕发新生;更要善用生态、文化、旅游等独特禀赋,精心打造“小而美”“特而精”的就业增收项目,让地方特色真正变成群众“饭碗”里的踏实、“日子”里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