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中国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为全球发展注入确定性,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从制度型开放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同向发力,共同标注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坐标。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塑造新优势 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同,制度型开放聚焦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的对接与互认。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在投资准入、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红利”。例如,某沿海片区首创“跨境数据分类分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既保障数据安全,又便利企业全球协同研发;某内陆空港创新“区港联动”监管模式,将综保区政策叠加航空口岸功能,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额三年翻番。制度型开放的纵深推进,使我国在全球经贸规则重塑中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塑造”,为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正确政绩观:以实干担当夯实发展根基 开放发展离不开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当前,各地在扩大开放实践中,普遍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和“企业问题清零机制”,把招商引资数量、投资强度与能耗、就业、税收等质量指标同步纳入考核,坚决杜绝“数字开放”“口号开放”。例如,某自贸试验区片区党工委建立“红黄绿”预警台账,对履约率低于70%的项目亮黄牌、低于50%亮红牌,倒逼干部把精力从“签约仪式”转向“投产达效”。同时,通过“一线赛马”机制,把优秀年轻干部派到通关改革、跨境贸易、招商引资最前沿,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练就真本领。正确政绩观的确立,为高水平开放提供了可持续的干部动能,也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三、党建引领城市治理:让党旗在开放一线高高飘扬 城市是扩大开放的主阵地,也是各类主体、要素、功能高度集聚的复合系统。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把党建嵌入开放发展的全链条。实践中,一批城市探索“支部建在链上”,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建立联合党委,把组织力转化为产业链韧性;一些街道社区创设“红色店小二”服务队,为外资企业、外籍人才提供多语种政策咨询、子女入学、就医等“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0%以上;还有城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国际人才会客厅”,举办法律沙龙、文化体验、项目路演等活动,让不同国籍、不同所有制的人才都能找到“党组织就在身边”的归属感。党建与开放同频共振,既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也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提供了“强磁场”。 风劲帆扬海天阔。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正确政绩观凝聚干部担当,以党建引领汇聚磅礴力量,就一定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新的更大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