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而优良的作风则是践行民生承诺、实现群众期盼的重要保障。只有以过硬作风打通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才能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答好民生幸福这份时代答卷。 优良作风是筑牢民生根基的 “压舱石”。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更是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那些 “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 的形式主义,那些 “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 的官僚主义,不仅消解政策善意,更凉了群众的心。优良作风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把 “群众满意” 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通过 “走基层、察民情” 常态化活动,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中倾听真实诉求,在解决 “小事” 中践行 “初心”。正是这种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才能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政策从 “纸上” 落到 “地上”。 以作风转变破解民生领域 “老大难”。民生问题往往触点多、牵涉广,没有过硬作风难以啃下 “硬骨头”。面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利益协调,需要干部带着耐心上门沟通,用 “磨破嘴皮” 的韧劲平衡各方诉求;针对就业、教育等民生痛点,要以 “钉钉子” 精神跟踪政策落实,避免 “雨过地皮湿”。通过建立 “民生问题清单” 制度,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建档,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实行 “销号管理”,让每一件诉求都有回应。同时,推行 “一线工作法”,把办公桌搬到项目现场、社区广场,现场办公、限时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际成效,从 “等服务” 变为 “享服务”。 用长效机制确保民生幸福 “可持续”。优良作风不能停留在一时一事的整改,更需要制度保障实现常态长效。建立民生工作作风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核心指标,通过 “线上评议 + 线下走访” 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给干部 “打分”。完善民生领域监督机制,对惠民政策落实、民生资金使用等情况开展常态化督查,对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作风问题严肃问责,确保民生资源用在 “刀刃上”。此外,通过 “我为群众办实事” 常态化实践,推动党员干部在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中锤炼作风,把 “为民服务” 内化为行动自觉,让民生改善的步伐紧跟群众期待。 民生幸福的答卷,写在群众的笑脸上,也印在干部的作风里。只有始终以优良作风为笔,以群众需求为墨,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积累民生温度,在持续改进作风中提升服务效能,才能让民生幸福答卷更有厚度、更具质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安居乐业的江海。 (作者: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办事处梅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