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工作成果”学习体会 深入学习深化拓展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工作成果,犹如打开基层治理优化的“密钥”。这项工作直面基层权责失衡、资源错配等痛点,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让我对基层工作的本质与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一、深刻领悟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核心意义 “小马拉大车”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工作。基层单位往往面临“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困境,既要承担政策落实、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大量工作,又缺乏足够的资源调配权与决策自主权。例如,基层社区在处理老旧小区改造时,需协调居民意见、施工规划、资金使用等诸多事项,却因权限不足,常陷入“看得见的管不了”的尴尬局面。破解这一问题,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只有让基层权责对等、资源适配,才能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保障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避免其因长期超负荷、低效率工作产生倦怠心理。 二、从实践成果中汲取治理智慧 各地在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实践中亮点频出,形成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权责优化方面,部分地区建立事项准入制度,明确基层职责清单,将不属于基层职能的事项剥离,实现“清单之外无事项”。如某市推行“基层减负二十条”,将原本由社区承担的68项行政事务精简至23项,让基层回归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 在资源下沉方面,多地推动编制、资金、技术向基层倾斜。通过“减上补下”的编制调配,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保障工作开展;推广数字化治理平台,如“基层一张表”系统,整合数据填报端口,减少重复劳动,让基层干部从“表格工作”中解脱出来。在协同机制创新方面,不少地区构建“党建引领 + 多元共治”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大事共议、实事共办”的治理格局。例如,某街道成立“社区治理联盟”,统筹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问题,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效果。 三、立足本职,推动经验落地转化 学习成果的价值在于实践。结合自身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方向发力:一是强化“精准赋能”意识,主动梳理工作中的权责模糊地带,推动建立更清晰的权责清单,避免出现推诿扯皮或过度揽责的情况;二是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探索建立工作台账共享机制,减少重复填报工作,提高信息流转效率;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社会组织的联动协作,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形成工作合力。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深化、动态优化。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先进经验融入日常工作,以更高效的履职、更优质的服务,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真正让基层“轻装上阵”“蹄疾步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