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细长”之笔,绘就作风建设新画卷 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作风建设犹如基石,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与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这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我们以“常细长”之笔,绘就作风建设新画卷。 抓“常”为基,让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成为经常。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解决,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部分地区在作风建设中存在“一阵风”现象,检查时紧一阵,过后便松懈,导致作风问题屡禁不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地长期坚持开展“作风建设月”活动,每月聚焦一个作风问题主题,通过专题学习、案例剖析、整改落实等环节,让作风建设成为党员干部的日常必修课。这种常态化机制,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警醒,自觉遵守作风纪律。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全过程,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长效机制,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 抓“细”为要,精准发力解决作风问题细微之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需从细微处着手,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恶劣的小问题。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微腐败”现象,虽看似不大,却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的形象。某街道针对此类问题,制定详细的作风问题清单,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对推诿扯皮行为严肃问责。同时,设立作风监督岗,鼓励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监督举报。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措施,街道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抓细,就是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深入查找作风问题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做到防微杜渐,不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抓“长”为根,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制度“笼子”扎紧,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过去,一些地方在作风建设上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如今,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作风建设制度,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某市建立干部作风档案,将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挂钩。这一制度实施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明显增强,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抓长,就是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度,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确保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常抓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