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时代命题的回应,都是对民族精神的淬炼与升华。近期,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洛阳轴承集团、白马寺、龙门石窟及听取区域发展汇报的行程中,以制造业升级、宗教中国化、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口,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推向新高度。这种"向古而新"的治国智慧,揭示了一个文明型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思考:唯有以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以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才能实现文明传承与现代化进程的共生共荣。 根系深植文明沃土,血脉赓续精神家园。白马寺的晨钟暮鼓间,佛教中国化的千年历程映照出文明交融的智慧。这里不仅是宗教传播的圣地,更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地标。考察中强调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儒释道三教共融的美学实践遥相呼应。这种文化自觉,在故宫博物院的VR体验中延续新生:数字技术让《千里江山图》流动起来,让青少年在虚拟现实中触摸文明肌理。当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创新,文明根系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最深沉的力量。 智造激活产业动能,科创重塑发展图景。洛阳轴承集团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臂与工业互联网的共舞勾勒出现代制造的新图景。这家"一五"时期的老厂,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风电轴承精度提升至纳米级,印证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战略判断。正如杭州湾跨海大桥串联起的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将海洋工程材料专利转化为世界级制造标准。当"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正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被破译。 民生润泽山河画卷,福祉浸润万家灯火。四川凉山州的高山峡谷间,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让世代缺水的村寨用上了自来水;云南元谋的智慧灌溉系统,则让葡萄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实现精准滴灌。这些"民生导向"的实践,正是"防汛抗旱"部署的微观注脚:当北斗卫星监测系统提前72小时预警山洪,当海绵城市理念重塑都市排水网络,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考察中"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的要求,在浙江"最多跑一地"改革中落地见效。当某乡村小学的美术课搬进石窟博物馆,当轴承厂工匠在实训基地手把手传授技艺,发展的温度正在具体而微的实践中流淌。 真正的现代化,永远是根植文明沃土的成长,而非移植他乡的盆景。这场考察实践揭示的不仅是区域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当龙门石窟的千年佛像与智能工厂的机械臂同框,当黄河生态治理的绿色屏障与数字经济的蓝色赛道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转型智慧,更是一个民族对"何谓现代化"的深刻诠释。这种将文化根脉植入发展基因的探索,正在书写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壮美篇章;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导模式,也有别于其他文明型国家的传统路径,而是以文明自觉引领发展自觉,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开辟出人类现代化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