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代使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而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重任。《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印发,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指明了关键方向,成为守护“大国粮仓”的有力举措。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深入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方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布局与投入,实现新建与改造、数量与质量、建设与管护并重,将永久基本农田打造为现代化良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精准落实,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目标规划来看,方案极具前瞻性与战略性。到2030年,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高标准农田化,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这些目标锚定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升级,提升土地产出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在具体实施中,科学的建设安排与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关键。以“一平”“两通”“三提升”为标准,因地制宜开展田、土、水等综合治理;优化布局,优先在适宜区域建设,禁止在不适宜地区开展;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与验收程序,加强资金监管。同时,明确运营管护责任,探索创新管护模式,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此外,政策协同机制保障了农田建设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水资源配套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多元投入机制为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