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干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基因密码
从奥运赛场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华民族的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实干的印记。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背后是每天400次跳水的严苛训练;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躬身60载,用一粒种子改变人类命运;华为从深圳小厂突围,30余年投入1.4万亿元研发经费,在5G领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这些跨越时空的奋斗图景,印证了《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深刻哲理。正如北斗团队在星空中编织“中国网”时所说:“核心技术等不来、买不来,只能脚踏实地干出来。” 二、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
在实现“二十连丰”的奇迹背后,是300万农业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的坚守:江苏盐城农民老周采用智能物联网系统,让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黑龙江垦区引入无人收割机集群,3天完成过去30天的秋收作业。民营企业家的拼搏同样震撼人心:曹德旺在福建山区建起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厂,每条生产线经历178次工艺改良;张一鸣带领字节跳动用算法革命重塑信息生态,其“大力出奇迹”方法论成为互联网创业经典。这些实践印证着王夫之“力行而后知之真”的真理,揭示出成功从无侥幸,唯有厚积薄发。 三、新征程需要接续奋斗的清醒与定力
面对“十四五”规划中芯片制造、碳中和等“硬骨头”,我们更需要保持战略清醒。正如攀登珠峰时最后300米需耗费70%体力,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化解地方债务需“刮骨疗毒”的勇气,突破“卡脖子”技术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设立“基础研究税收优惠”专章;在浙江“千万工程”立法中首创生态补偿机制,展现着制度保障对实干的支撑。这些举措如同给奋斗者配妥“法治铠甲”,让“允许试错但不允许躺平”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底气。 四、以系统思维构建奋斗共同体
实干兴邦不是单兵突进,而需构建“国家—社会—个人”奋斗共同体。北京冬奥组委用3000余份技术方案攻克-35℃造雪难题,展现系统攻关的力量;雄安新区建设中,10万名建设者通过BIM模型实现“空中造城”的精确协同。这启示我们:既要弘扬“钉钉子精神”的执着,也要善用“数字孪生”等创新工具;既需个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更要制度“为担当者担当”的保障。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把‘规划图’变为‘施工图’,需要每个岗位都成为奋斗的坐标。”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回望红旗渠凿穿太行山的锤声,聆听塞罕坝林海涌动的松涛,更能体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历史分量。当我们看见“天问”探火、“奋斗者”潜海时,看见的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高度。新征程上,唯有用“抓铁有痕”的劲头落实二十大部署,以“万众一心”的合力破解发展难题,方能在时代的考卷上,写下属于奋斗者的强国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