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处为基层减负赋能 2月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聚焦“实”处,精准施策,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源头“瘦身”,精简文件会议“轻装上阵”。基层干部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当基层干部被无休止的会议与繁琐的文件困扰时,便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群众、了解民情,难以集中精力去思考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源头“瘦身”,以解决问题为原则,明确精文减会的标准和尺度。无关紧要、缺乏实际意义的会议坚决不开,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坚决不发。对于必须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必须发放的重要文件,也要严格审批程序,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和效果,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更加专注于群众的需求和问题的解决。 考核“革新”,优化体系让基层“减负松绑”。在基层工作中,考核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注重形式和过程,而忽视了实际的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基层干部在考核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材料和应对检查,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不仅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更让群众对基层工作产生了误解与不满。跳出“材料为上”的狭隘片面思维,优化考核体系,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摒弃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考核指标,转而注重那些能够真实反映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指标。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反馈机制,让基层干部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使基层干部从繁琐的考核中解脱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智慧“赋能”,强化监督确保减负“落地生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减负成果、防止问题反弹,细化责任分工,确保每一项减负措施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网络。同时,强化监督问责,确保减负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创新驱动,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及时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的新思路、新举措,让减负与增效并驾齐驱,为基层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