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施策,破解组织难。农村党员群体多样,传统“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亟需实行“精准滴灌”。为此,积极打造“家门口的课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各类资源,为在家务农党员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机会,确保他们离田不离学。同时,架起“流动党员的桥梁”,利用学习强国、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让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参与组织生活。此外,传递“党组织的温度”,建立结对帮学机制,为年老体弱党员提供上门送学服务,让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紧跟组织步伐。 实用化导向,破解学习难。为避免“填鸭式”理论灌输,农村党员教育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内容上,聚焦农村发展现实需求,将大政策转化为贴近党员生活的小案例,用乡土话解读书面语,让党员听得懂、用得上。形式上,探索情景党课、红色故事会等互动式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效果上,推动党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常态化推进,破解见效难。为确保农村党员教育取得实效,需注重建机制、抓日常、促长效。健全制度强约束,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推行学习预警机制,倒逼学习责任落实。实行积分管理激活力,将学习参与度、实践贡献度与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党员积极参与学习与实践。建立闭环机制,通过定期测评、考核等方式检验教育成效,确保教育落地生根、取得长效成果,让农村党员教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作者:王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