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争当“摇子”背后的争议与反思 近期,网红张诗尧发起的“秋招”活动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以“摇子”的身份,试图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才艺,以获得加入张诗尧团队的机会。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更揭示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及年轻一代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大学生争当‘摇子’”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和青年亚文化中兴起的一种现象,其背后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娱乐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 “摇子”源自网络流行语,原指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如“社会摇”舞蹈)、搞怪行为或特定“人设”(如“精神小伙”)吸引关注的群体。随着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的兴起,“摇子”逐渐演变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符号,代表一种戏谑、解构主流审美的娱乐化生存状态。 在学业、就业等现实压力下,大学生通过扮演“摇子”角色,以戏谑方式解构严肃议题,释放情绪。例如,用夸张的“摇子”舞蹈对抗内卷焦虑,用“土味”自嘲消解对精英形象的追逐。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使“摇子”类内容容易获得高曝光,部分大学生将其视为低成本创业途径。通过积累粉丝,可接广告、带货变现,甚至实现阶层跃迁(如“网红逆袭”叙事)。 “摇子”文化挑战主流审美标准(如精致、得体),以“土到极致就是潮”的姿态重构青年话语权。大学生通过参与此类亚文化,表达对标准化生活的反抗,寻求圈层内的共鸣。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忽略其中狂欢背后的隐忧。 一、文化价值冲突。肯定其创新性与草根性,认为“摇子”是青年文化活力的体现。但同时这种行为也被指责“低俗”“审丑”,可能拉低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强化“娱乐至死”倾向。 二、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个体发展风险方面,在大量的短期诱惑里可能逐渐迷失自己的身份,如:部分学生沉迷流量游戏,忽视学业与长期职业规划;过度扮演“摇子”人设可能导致现实与虚拟角色混淆,影响心理健康。 三、对社会结构的隐喻。“摇子”现象折射出部分青年对上升通道收窄的无奈——当“正经努力”难以获得预期回报时,转向“另类成功学”(如靠猎奇走红)成为一种替代选择。 ---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得到一些启示:在包容多元文化表达的情况下也要尊重青年亚文化的创造性,避免以单一审美标准评判其价值。例如,高校可开设新媒体创作课程,引导将“摇子”式创意转化为正向文化输出。二、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流量逻辑,认清“短平快”内容的局限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长远职业视野。 三、构建良性创作生态。平台需优化算法规则,减少对猎奇内容的过度倾斜,鼓励优质原创;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将“土味文化”纳入地方文旅创新项目(如“乡村摇子IP”)。 “大学生争当摇子”是数字时代青年文化的一次实验,既是压力下的戏谑宣泄,也是草根阶层的另类突围。与其简单否定,不如将其视为观察社会心态的棱镜——如何在包容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让青年文化既保持鲜活,又不失深度,或许是更重要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