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采取果断有力措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增能,取得了不少实效。但整治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倾向,需要引起重视,防止“一二三”。 以“实”为要,注重效果,防止“一招鲜”。为基层减负要杜绝喊口号、做样子,搞轰轰烈烈的“一招鲜”。现实中,有的把精减了多少会议场次、为村居拆除了多少块牌子作为基层减负的成果,以数量论英雄,这不可否认。但如只简单地压缩会议场次、缩短会议时长,却不管会议内容是否精减、有无实际意义;或者只拆牌子,不减职能,拆下牌子后“合署办公”,这样的减负等于没减。“一招鲜”式减负,看似大刀阔斧,实侧僻重就轻,难以触及问题根源。基层工作复杂多样,不可能一“招”一夕就能解决基层之“负”,而是要结合基层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取得实效。 以“督”为径,衔接贯通,防止“两张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防止“上热中温下冷”和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现实中,有的嘴上喊着减负,行动却南辕北辙,一边要求对基层减少检查考核,一边却又在考核加分项上不设上限,让基层“内卷”。有的一边要求清理各类微信工作群,一边又打着电子政务的旗号,要求基层干部手机登陆某个不常用的政务APP,点击提升人气。有的一说要减负,就缩手畏脚,这厢怕担责那厢不做事,甚至“甩锅”“躺平”。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加强对“纸上减负”“数字减负”“自我减负”,打着减负晃子,行形式主义之实的监督检查,确实让减负在基层落地。 以“常”为本,持续发力,防止“三分热”。基层减负整治初期,有的干劲十足,曝光问题,问责干部,一时间成效斐然,可热度稍减,形式主义又悄然反弹、卷土重来。基层减负是一个系统、持久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阵风式整改。要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将减负纳入干部考核、绩效评估;要构建常态化监督体系,畅通基层反馈渠道,让基层能“吐槽”、能申诉等等。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形成常态长效,倒逼干部摒弃功利心态,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确保减负不降温、劲头不减弱。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为基层干部松绑,更是为民生“蓄能”。要防止“一招鲜”“两张皮”“三分热”,拿出实打实的举措,才能真正破除形式主义的“枷锁”,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投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