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已经五年,在广大居民积极配合下,社区、居民区内垃圾分类效果良好。但在上海街头,垃圾桶设置优化问题时常引发热议,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统计,2019年全市共有公共废物箱6.2万个,到2022年削减至3.6万个,削减量接近一倍。截至2023年7月,市绿化市容局实施新一轮废物箱优化设置工作,将废物箱总数补充至4.5万个。 减少或取消公共场所垃圾桶本意是倒逼市民养成“垃圾不落地”的观念和习惯,但同时也会给市民和游客造成不便,随意丢弃的现象反而间接破坏了环境卫生。促进城市环境优化、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不能仅凭“减少街头垃圾桶”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市民诉求,动态优化调整垃圾桶设置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垃圾桶放置位置的优化建议 垃圾桶在不同区域内数量不等,有的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垃圾桶,有的间隔一公里以上,对市民出行造成一定不便。建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人流量等变量,建立模型,对垃圾桶的配置密度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测算,根据人流情况增减垃圾桶数量,同时根据测算模型优化空间布局,例如重点分布于地铁口、公交站、停车场、十字路口等区域。 二、垃圾桶配置结构的优化建议 市民出门在外特别是上班路上,难免会有湿垃圾的产生,但上海目前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垃圾桶都设成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两桶式”,如果将湿垃圾错误丢入桶内还将面临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建议根据废弃物产生量、产生原因等因素进行分析,在湿垃圾产生量较多的场所增加设置湿垃圾桶。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广,可以考虑使用大数据技术来精确设置垃圾桶,开发垃圾桶数字地图,显示街头垃圾桶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增加提醒,如:“距离下一个垃圾桶500米”等,告知路人有垃圾请尽快扔掉。 三、垃圾桶配套举措的优化建议 在优化垃圾桶布局和配置的同时,相关配套也要跟上需求,例如,持续做好道路精细化保洁工作,优化废物箱内垃圾收集频次,加强巡回保洁,避免垃圾溢出情况发生,确保道路环境整洁有序。在车站、景点等为游客提供便携垃圾袋,避免游客随手丢弃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