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变“留鸟”留下太多思考 每年10月初就该飞往东南沿海越冬的鸬鹚,11月底居然留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拉萨河上游,与斑头雁、赤麻鸭等高原候鸟一起越冬。这是日前记者在西藏中部林周县发现的新现象。(12月03日,人民日报) 鸬鹚属于大型食鱼游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青藏高原繁殖的鸬鹚种群,一般每年9月末、10月初就开始飞离繁殖地,迁往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等地越冬。近年来,冬季的拉萨河谷变得更温暖、更湿润,一些“偷懒”的鸬鹚逗留高原也能生存。当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林周县的卡孜水库湿地等鸟类栖息地不受人类骚扰,也是鸬鹚留在高原越冬的原因之一。 候鸟变留鸟给了我们太多思考。 从大自然角度来看,候鸟变留鸟,我有四点看法。第一,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整过地球本来的原始生态环境已经严重破坏,就连候鸟都已经感觉出来了,候鸟变留鸟。环境的这种不正常的变化,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变化绝对是反科学的,反科学得最终就是反人类的。第二,这折射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工作极度不平衡。表面看我们候鸟流连忘返,是看上了一个地方的环境更生态了,就其实质来看是我们的环境被破坏了。试问:现在的环境有当初原始的生态环境好吗?绝对不是。本该候鸟的,变成了留鸟,这是自然界鸟类对人类环保工作的评判。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断子绝孙的危险,该去的地方已经不敢去了,不该留的地方不得已留下来了。第三,这是对人类生态环境工作的警告。任何物种都有必须的生态环境,任何物种的反常和缺失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候鸟变留鸟,在模拟我们的广告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人类将会自己消灭自己。第四,这是自然现象在向我们人类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严厉的抗议和呼吁。地球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生存和生存的高质量以及正常的繁衍,必须有原始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人类还大自然原有的生态,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 环境能够留鸟,也能留人。留不住人的情况有两种。第一是这山望到那山高,欲壑难填的人。这种人修养不够,信念和契约精神缺失,不具备“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的品德,是永远不忠于“老板”的,这种人最终一事无成。第二是我们的软环境留不住人才。我们的领导躬不下身子,说不好“三句话”,领导和人才之间、人才和人才之间心理距离拉不拢,情感生活不协调。第三是我们的硬环境留不住人。待遇不足以满足人才必须的生活之需要,吃饭穿衣、日常正常开支、小两口过日子、生子育子、购房子、小车子等。这种情况下,不想办法走就不是人才。第四是我们的政治生态留不住人才。不要说人才优先,起码也得有个大家公认的公平。人才绝对不可以把自己交给一个建设不好政治生态的领导和单位。 候鸟变留鸟,环境也能改变人生。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适应社会环境,就慢慢的质变人的一生。第一,从人的一生看,出生在什么家庭决定了自己一生输赢的起跑线;读个什么样的大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获取什么样的学识品牌,决定了自己的素质站位;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和单位决定了自己价值的实现度;找个什么样的爱人决定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的成功度。以上都是决定人生的重要因素。第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人都具有接受暗示的本能,常常和向上向善的人在一起,人生道路上天天艳阳天,反之也然。第三,社会大环境决定每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无论处在开明的社会历史阶段,还是处在衰败的社会历史阶段,环境都在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物种的一生都是在适应环境,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而奋斗的一生。愿人人都出手齐心协力创造好的自然和政治生态环境,让“候鸟”回归原本的自然;让政治生态绿水青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须久久为功。 (作者: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