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工作重心有待转变。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贫困户、贫困村转变为所有农户和所有行政村,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二是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四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将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统,垃圾收运成本大。五是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继续认真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明确县级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从产业培育、队伍培养、设施改善、城乡并轨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集中力量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从产业培育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做好农产品推广销售对接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沟通机制。二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优先安排在产业发展好的镇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扶贫的带贫益贫效应。 (二)从队伍培养入手,做好人才衔接。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引聚育才优势,持续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注重从村级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推动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二是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支持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到乡村振兴一线建言献策、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三)从设施改善入手,做好基础衔接。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坚持统筹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二是合理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做好“空心村”和空闲宅基地的整治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从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政策衔接。参照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做法,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在领导体制上,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机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用好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工作体系,从而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