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还需抓好“关键少数” 日前,《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部分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全面禁烟。近年来,我国城市控烟的立法步伐加快,多地陆续修订或出台控烟政策,限制公共场所等区域的吸烟行为。尽管在立法层面举措不断升级,但在实施过程中,城市的“烟火”依然难以完全熄灭。(11月13日人民网) 领导干部带头禁烟,不仅是改作风的具体要求,也有利于全社会控烟风气的形成。一座城市能不能很好控烟,和“一把手”是不是烟民有一定关系。上行下效,管理学认为,一个团队的行为习惯80%由领导决定。如果单位领导不吸烟,工作场所吸烟的人会明显减少;反之,如果单位领导认为吸烟无大碍,工作场所可能就会“烟雾缭绕”,建设无烟机关就变成一句空话。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2003年11月10日,我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按照公约,本应在2011年实现所有室内公共场所100%禁烟,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调查显示,我国三类有“二手烟”影响的人群中,男性公务员吸烟率最高,达到61%。在不少领导干部那里,公共场所成了禁烟“盲区”、吸烟“特区”。一些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吸烟,司空见惯,无人敢管,成为控烟工作的难中之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领导干部,尤其应该以身作则,约束甚至放弃损人不利己的吸烟行为。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抽烟,台下有代表递上纸条反对,他立刻掐灭烟头。随后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提出禁止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场吸烟,烟灰缸从此在会场销声匿迹。美国总统奥巴马有着至少20年的烟龄,但他在竞选中提倡的“变革”,首先从自身做起——从一个烟民变为非烟民。领导干部理应在公共场所带头禁烟,为全社会做出控烟的表率,为建设无烟公共场所尽力。 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不只是对领导个人健康的保护,也能给机关带来上行下效的“清新之风”。一些人喜欢投领导所好,吸烟因而容易滋生腐败,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消费天价烟就是例证。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公务活动中,“香烟开路”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有的地方更是发红头文件摊派卷烟,“开会供烟,吃饭发烟,接待时每个房间预备两包烟”。高档烟、特供烟等烟草腐败现象助长了公款消费,让百姓看在眼里,厌在心里。 领导干部带头禁烟无疑是好事,但建设“无烟机关”不能停在嘴上、挂在墙上。近几年,北京、深圳等很多地方都曾出台“禁烟令”,然而由于缺少一个系统性的保障机制,缺乏明确的执法者和可操作的标准,更没有立法上的刚性细化。控烟走形式,不仅被人诟病,也丧失了其严肃性。希望河南能够吸取各地经验和教训,把领导干部带头禁烟落在实处,建设“健康中原”。(汪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