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里边勤劳动 脱贫致富奔小康 “背靠大树好乘凉!”河北邢台南和县闫里村的李素廷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当地的金沙河面业集团种植基地打工后,每天工资50元,自家2亩地流转给基地每年租金2000多元,产业的带动让全家脱了贫。村里还有45户贫困户像她一样,靠项目脱了贫。(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12版) 自党和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各地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早日脱贫致富,结合当地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启动实施了一批又一批项目,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奔小康。如:河北邢台南和县闫里村的李素廷村民就靠了上“金沙河面业集团种植基地”这棵“大树”找到了致富的路,李素廷和村里40多户贫困户,靠在项目里边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他们靠项目脱贫了。 我们知道,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条件,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从自然条件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社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从现实因素看,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即使有产业项目,也存在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 现在贫困地区有了项目,有了内生动力的基础,贫困的人们应该积极投入到项目里边,辛勤劳动,用汗水浇筑致富路,共同奔向小康,走向幸福路。 奔小康,走向幸福路。贫困户要有天道勤酬、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思想,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贫困的人们就会实现脱贫的愿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奔小康,走向幸福路。贫困户要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思想,要清醒地认识自身的脱贫思想、脱贫意愿、脱贫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对症下药,制定脱贫目标。 奔小康,走向幸福路。贫困户要内生动力,要摒弃自身对于扶贫的消极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变被动接济为主动脱贫,不断提升自身脱贫能力,使自己具有强大的脱贫意愿,从而促进脱贫攻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信心,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马文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