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米莱 于 2018-11-5 16:43 编辑
精准扶贫要下硬功夫 11月5日,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新闻发布会。此次展演活动自11月6日开幕至11月23日结束,历时17天。参演院团涵盖省市县三级院团,展演10部大型剧目和3部小型剧目。11月6日,龙江剧《头雁》将作为本次活动开幕式的剧目在省京剧院剧场和观众见面。(11月5日人民网) “扶贫”是“十三五”的关键词,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立下军令状,全国上下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确保到2020年让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然而,如果只是把精准扶贫工作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搞花架子、玩假把戏,导致脱贫攻坚工作进度慢、质量低,不但让贫困群众失望,而且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要下硬功夫。 推进精准扶贫,找准发力点是基础。中国有一门点穴的功夫,讲究“快、狠、准”。治贫与点穴是一个道理,找准至贫“穴位”是首要任务。因此,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弄清楚、搞明白。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尤其是“第一书记”,要细心走访,全面了解村庄村民情况。如果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精准扶贫又从何谈起? 扶贫工作启动之初,卢氏县张前沟村“第一书记”付四虎入村后,用了14天的时间走遍了村里每家每户,通过走访群众、深入调研,“横到边、纵到底”,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他依托卢氏县独创的“43222”精准识别工作法,确定了58户贫困户。通过这样的识别,有助于找出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贫困关节点,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找到贫困的“穴位”还不行,关键要“狠”。下手“狠”,才能一招制胜。如果两手软绵绵,不但不能“制胜”,反而会觉得自己穴位没找准,陷入被动。精准扶贫也是如此,不仅要瞄准区域、瞄准个体,还要“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大水漫灌”、浅尝辄止。 卢氏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围绕打造“果、牧、烟、菌、药”五大特色产业,突出发展核桃和连翘产业,巩固提升特色养殖和食用菌、烟叶等优势产业。通过培育和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效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在开展精准扶贫实际工作中,必须有“真”行动、下“硬功夫”,把精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米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