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rash5 于 2023-9-25 16:14 编辑
“死去元知万事空,青年何时再乘风。”一部历史型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上线,就成为全网焦点,网友称: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出来。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包含了从书面玉器到青铜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别的历史文物,展柜里琳琅满目相当簇拥。这些文物太过于精美,太过于巧夺天工,以至于我们看向它们时,都久久不能释怀。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哪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特别是今年来我们不余遗力致力于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蓥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回归藏圆明园……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回归之路战线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业的坚定。 “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我们青年人是祖国新一代的希望,正冉冉升起,我们将怀雄心壮志,让未来闪闪发亮。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两位视频创作者已然作为青年人的一份子,交上了这样的一份答卷:“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自媒体创作者被时代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坑能行,也同时肩负着更多传播有益社会声音的责任。他们身扛“长枪短炮”,收我一支代表社会国家人民利益的话筒。他们不为追逐流量,而是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 青年是一面镜子,青年强则国强,折射着社会的当下和未来。只有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才能以行动力坚定自信心,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最大化实现自己的长征。 入仓送坚守,如蛟龙腾飞,如凤凰涅槃,吾辈青年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勇气与意志,与祖国共书写时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