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正在改革中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目前已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法律明确规定其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定位,并禁止设置升学歧视门槛,同时培育了多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的学生们凭着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一技之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可以说,在就业难的现状下,职业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个性化且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成长之路,培养出了众多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然而,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可度仍然没有太大提升。多数家长将其视作普通教育的“备胎”,认为职校生源差且环境乱,教学水平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的歧视找不到工作;职业教育在社会眼中也并非有口皆碑,国家职校虽多,但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产教融合的程度,就业的情况都天差地别,导致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率也参差不齐;而企业方面,尽管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力度很大,但部分中小企业在经济成本压力下仍没有能力完全落实技能人才的薪酬改革政策。
实际上,职业教育质量近年来早已有了显著提升,要想破除社会对其的偏见,还需要“三管齐下”。观念方面,要打破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媒体不要只关注高考状元,也要聚焦那些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冠、有着出色技艺的年轻工匠和学生,广泛传播职校毕业生凭借一技之长找到心意工作、找到成长方向的优秀故事,让大众扭转“职业教育是考不上普通教育后的无奈选择”这种观念;就业方面,国家需要发力推动产教融合,让校企合作实习变成实实在在的融合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走流程。学生们接触真实的项目,锻炼能力技艺,实现毕业即上岗。同时在薪酬上也要根据技能水平有所区别,用回报扭转“读职校没前途”的刻板印象;办学方面,职校要果断淘汰过时的专业,同时引进企业真正的老师傅担任实践教师,选派校内教师到工厂学习锻炼,打造出既懂理论又通实操的“双师型”队伍。只有当校园管理严格规范、实训设备先进实用、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过硬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家长和企业的信任。
“冰冻三尺非一日”,每一步改革都是在为未来铺路。这条路,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持续护航,也需要社会目光的耐心等待,更需要职业教育自身以过硬的成果赢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