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主义之困:国企基层的“三重枷锁” 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前,国企基层长期面临三大痛点: 1.流程之重:一些国企存在审批流程复杂且耗时长的问题,而如果是需要及时前往一线处理的工作,这样“规矩”的流程就会耽误工作,影响巨大。比如设备故障黄金抢修期仅72小时,而报备流程就需要几天时间。 2.数据之累:一些国企存在系统中重复填报同类数据的问题,需要耗费很多的工作时间占比仅仅用来输入数据,导致员工来不及完成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3.考核之困:为应付考核,一些基层单位需要集中时间来“弥补”材料,而有些台账属于非核心指标,因此一线员工感到疲于应付。 二、国企减负的“破局之道”:从制度重构到技术赋能 《规定》为国企破除形式主义提供了系统性框架,结合结合行业特性,国企探索出三大实践路径: 1. 制度重构,明确非必要任务,减少非核心审批事项; 2. 流程再造,数字化与标准化融合,数据穿透式治理,减少基层员工数据工作量; 3. 考核革新,考核指标“瘦身”,考核效率提升,优化冗余流程。 三、长效机制建设: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中国移动开发“形式主义AI监测系统”,实时扫描文件会议中的形式化表述,自动预警“空话套话”;华润集团开展“减负金点子”大赛,收集一线建议1200条,其中“扫码巡检”“合并报表”等89项举措纳入标准化流程;招商局集团引入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对减负成效进行“员工满意度+业务增长”双维度评估,2024年基层负担指数下降28%。 以上三个案例是国企减负的三大先行者。同时,《规定》的出台为国企减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政策转化为生产力。从“文山会海”到“轻装上阵”,从“数据枷锁”到“智慧赋能”,国企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路径。正如一位国企改革专家所言:“减负不是终点,而是国企刀刃向内、向改革要红利的起点。”当基层员工从“填表员”变回“实干家”,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将真正蓬勃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