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释永信一事引发社会巨大舆论。其作为少林寺住持,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戒律的同时还涉嫌刑事犯罪,不仅冲击了佛教的道德体系,使一些有着佛教信仰的人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同时也影响着公众对僧人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种无疑也为广大干部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各干部应以此事为鉴,做到清正廉洁,从外部监督和内部反省出发,内外“协同”,做到内部清源与外部清朗。 内部清源,坚守初心,牢牢竖起“不拿群众一根一线”的道德底线。释永信作为少林住持却掌握了极大的权利,让本该清修的信仰圣地在商业化模式下染上了铜臭味与灰色利益,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释永信的信仰基础不够牢固。“守死善道”“矢志不渝”,信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苏联正是因为丢了信仰和精神,才在与美国的交战中不战而降。因此干部们应在不断的学习中,用信仰精神武装自己,每日三省自身,用常态化的自我监督来警醒自己,从而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然而,单凭内心的信仰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杜绝人内心的欲望和黑暗面,因此仍需外部监督。 外部清郎,离不开公开透明的财务情况。实际上,宗教场所也需要财务公开。宗教场所所提供的服务一般皆为抽象无实体的,信众渴望通过金钱来进行连接,换一份安心和保障。可需要明确的是,宗教场所的服务价值完全取决于信众的信任程度,其真正的作用人们是无法确认和检查的,这也就给贪污腐败之人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宗教场所对社会公开财务情况是合理之举,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社会的偏见和疑虑。 外部清郎,也离不开权力的制衡。释永信既是少林住持,又于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0%,同时还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这三重身份使其掌握了极大的权利。这种权利垄断,及其背后的“保护伞”使他先前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而后持续在收入缺乏第三方审计的情况下暗箱操作,从未公开过门票、捐赠等收入的具体比例。因此,对于宗教场所,也应引入董事会、监事会等来实现多方权利制衡,且对于住持实行任期制,再由多群体组成监督委员会,如此才可真正做到破除权利垄断。 释永信在社会中其实并非只有一人,社会上“释永信们”存在的社会根基之大,仍需长期长效监督治理,切断灰色利益代际传递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