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表里不一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为重要课题。然而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基层干部仍陷入说与不说的两难:说真话怕惹麻烦,不说又愧对群众。这种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变种,既消解减负成效,也阻滞治理效能提升。破解困局,需穿透表象、直击根源,让基层减负从纸面规定变为落地实践。 祛表易,除里难是形式主义变种现象。形式主义的新瓶装旧酒,在基层呈现出鲜明的表里割裂特征。其一,陪同变味成外围待命。中央三令五申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但基层仍上演“领导身边站一个,调研外围站一圈”的戏码。表面看陪同人数合规,实则隐形陪同未断,根源在于基层怕被扣重视不足的帽子。其二,考核变身成软刀割肉。一些地方明面上取消日报表、周点评,却以分值通报内部排序搞软排名,看似不考核,实则压力更甚——排在后边的要表态、被问责,基层不得不卷入恶性竞争。其三,摘牌异化成摘牌不摘责。村委会标牌清理本是减负举措,但村部门口的牌子易摘,上级心里的牌子难弃,电子牌替代固定牌、这长那员的帽子照戴,责任层层下压,资源却始终悬浮在上。这些变种的共性,是表面整改与实质问题的背离。形式主义之所以难根治,正在于其穿上隐身衣、换上新马甲,看似响应政策要求,实则回避问题核心。 问责紧,容错松成为基层敢言的机制梗阻。基层干部不敢说真话,根源在于说与不说的风险失衡。一方面,问责普遍化让基层怕言。一些督查调研人员业务不熟却吆五喝六,基层若敢不陪,就可能被贴上不重视工作的标签;软排名背后的追责压力,更让干部不得不把精力耗在应付排名上。这种问责先行的导向,让基层陷入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容错机制的空转让基层难言。尽管政策强调容错纠错,但现实中,基层干部提出问题常被误读为唱反调,反映困难易被视作不担当。一位县区主官坦言:说真话可能挨板子,不说顶多算落实不力,两害相权只能留一手。当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成为潜规则,表里不一便成了无奈的生存策略。 上率下,下言上才是良性互动的破局之路。破解基层难言之隐,关键在构建上下联动的良性生态。上级机关需带头祛虚向实,打破唯材料唯痕迹的惯性思维。调研时少看盆景、多看实景,督查时少问报表、多问实情,让轻车简从不是口号、实事求是成为常态。唯有上级先放下架子、抛开面子,基层才敢卸下包袱、说出里子。更重要的是健全言者无罪的制度保障。要细化容错清单,明确哪些错可容哪些责该免,让基层干部敢提意见、敢讲问题;要拓宽反馈渠道,通过面对面座谈匿名直通车等方式,让味苦带刺的真话有处说、被重视;要强化结果运用,把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作为评价核心,让干得好比说得好更管用。 基层减负不是数字游戏,形式主义整治不能雨过地皮湿。唯有穿透表里不一的表象,破解不敢说、不愿说的困局,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应付虚功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上。这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践行,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