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岁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佩戴上鲜红的党徽,在入党申请书上郑重写下 “为人民服务” 的誓言,这一幕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从 “济公” 形象中传递的济世情怀,到耄耋之年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游本昌用一生诠释了: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穿越岁月、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唯有以信仰为灯、以信念为帆,才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信仰是个人生命的 “定盘星”,赋予人生超越功利的价值维度。游本昌从艺 70 余年,始终以 “戏比天大” 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角色,退休后投身公益,用话剧传递真善美的力量。当被问及为何高龄入党时,他坦言:“我追求党 60 多年,就是想把余生完全交给组织,为人民做更多事。” 这种纯粹的信仰,让他在名利场中保持清醒,在人生暮年依然焕发活力。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被 “精致利己” 的思潮裹挟,在职业选择中只算 “性价比”,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恰恰是因为缺少了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正如哲人所言:“没有信仰的人生,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 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信仰的指引,它能在顺境时提醒我们戒骄戒躁,在逆境时赋予我们破壁前行的勇气。 信仰是社会凝聚的“黏合剂”,构筑起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疫情来袭时,无数医护人员白衣为甲,一句 “我是党员我先上” 响彻方舱;洪水肆虐时,解放军战士用身体筑起堤坝,“人在堤在” 的誓言撼天动地;山区支教教师扎根讲台数十年,用知识改变孩子命运,只因 “相信教育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些平凡英雄的壮举,背后是对 “人民至上” 的共同信仰,是对社会责任的集体担当。这种信仰让陌生人在危难中伸出援手,让不同职业的人向着共同目标发力,形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磅礴合力。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社会的信仰共识度越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好。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需要用信仰凝聚共识,让 “奉献”“担当”“坚守” 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筑牢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石。 信仰是民族复兴的 “动力源”,驱动着国家在历史洪流中勇毅前行。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延安窑洞的灯火,从西柏坡的 “两个务必” 到深圳蛇口的 “开山第一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信仰铸就的史诗。正是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坚定信仰,让共产党人在长征路上啃着树皮依然高唱凯歌,在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敢闯敢试,在新时代面对 “卡脖子” 难题时依然迎难而上。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需要 “板凳坐得十年冷” 的坚守,乡村振兴需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担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远见,这些都离不开信仰的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精神信仰的觉醒与升华。 筑牢信仰之基,既需要个体的自觉追求,也需要社会的积极引导。学校教育应超越应试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革命先烈的事迹讲解、时代楷模的精神宣讲,让青少年理解信仰的内涵;媒体宣传应摒弃 “流量至上” 的思维,多报道平凡人的坚守故事,少渲染拜金主义的成功学,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信仰的氛围;制度层面应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让坚守信仰、践行奉献的人得到尊重与回报,形成 “好人有好报” 的价值导向。 游本昌在入党仪式上说:“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信仰最本真的模样 —— 它不是挂在嘴边的高调,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坚守。从个人生命的丰盈到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民族复兴的征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信仰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让我们以游本昌等榜样为镜,在心中播撒信仰的种子,用行动浇灌成长,让信仰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