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历史和灿烂文化,造就了今天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开展民族识别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仍然相对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合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活力与秩序实现和谐共存、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