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民生福祉,是破解“富生态穷经济”矛盾、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生态价值转化面临瓶颈:生态家底不清,森林、水源等资源价值缺乏量化标准,如同宝藏“无价”可循;产业路径单一,多停留在初级农产品和低端旅游,同质化严重;制度保障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生态经济释放。 精算生态价值,筑牢转化根基。摸清绿色家底是激活生态资本的首要基础。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遥感监测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对辖区内的山林植被、水域水质、农田土壤等各类生态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精准掌握其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核心是要引入科学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系统评估这片绿水青山为我们带来的物质供给,景观赏游价值等多重惠益的总价值,从而形成一份清晰量化的“生态资源账本”。更重要的是,这份科学的核算结果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必须真正转化为决策和发展的“硬支撑”。它是指引我们争取更精准、更足额生态补偿的科学依据,是评估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可行性的权威参考,更是优化地方产业布局、避免盲目开发的智慧指南。唯有算清这笔“生态账”,让无形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才能为后续的价值转化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创新变现模式,拓展增收渠道。激活生态价值的关键在于开辟多元化的高效转化路径。首要突破口是做强生态品牌农业,充分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纯净水土和清新空气,精耕细作,严格把控生产流程,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及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溢价能力,更能有效规避低质同质化竞争,让“土特产”真正变身为市场的“香饽饽”。同时,必须深化生态文旅的内涵升级,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向沉浸式、互动性的深度体验转变。设计参与性强的农事体验项目(如采摘、耕作、手工艺制作),让游客不仅能“看风景”,更能“住下来、玩深入、带文化走”,实现旅游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倍增。 健全制度保障,激活内生动力。实现生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普惠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高效的市场支撑体系是基础。积极推动在省市层面建立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经过认证的优质农产品、森林碳汇、水权、生态旅游权益等纳入其中,提供信息发布、质量认证、交易撮合、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畅通生态资源的市场化流转和价值实现渠道。强化能力建设是长远之策,要系统性地开展面向村民的有机种养技术、生态管护知识、民宿运营管理、自然导览讲解、农产品电商营销等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村民依托绿水青山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