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引领政治方向、统领政治体系、决断重大事项、领导社会治理等方面。“要加强领导,推动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组织工作体系”“把加强基层建设、巩固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组织是实现领导的基础所在,在基层治理中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就要不断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组织工作体系,把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能力。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从严教育管理,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增强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确保完成好各种政治使命。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力,凝聚基层治理的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抵御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提升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就要教育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强化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情感上信赖组织。要针对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化等情况,深刻把握人民群众思想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搞好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人民,将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发展大局讲透彻、讲明白,推动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其不断增强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多元主体有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增强社会号召力,发挥在基层治理中的动员效能。社会号召力集中体现为将各个社会群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围绕着共同的价值理念、政治目标和社会愿景团结起来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提升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就要处理好领导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更加广泛地凝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要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握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创新动员工作的思路举措,通过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优化社会分配制度等培养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健全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必须强化乡镇和村组织的领导地位,创新治理手段,激发治理活力,构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要夯实物质基础,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计划,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帮扶,构建“市统筹、县组织、乡推动、村实施”发展模式,鼓励村组织领办合作社。要增强服务功能,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乡村两级全面延伸,建好用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事务网上公开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网格通办”,统筹做好网格内的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健全运行机制,把建立基层组织平急结合机制作为重要任务,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风险,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