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犹如附骨之疽,在基层工作中滋生蔓延,不仅消耗着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基层治理的扎实推进。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持续发力、深化拓展。这关系到基层干部能否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为群众服务之中,关乎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稳固与否,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一、精准识别形式主义“新变种” 随着整治工作的推进,形式主义也悄然换上了“新外衣”,出现了诸多新变种。一些看似合规的文山会海又有抬头之势,比如会议层层重复开,文件内容空洞却要求层层转发;还有些检查考核打着“精细化”的旗号,实则标准繁琐、脱离实际,让基层疲于应付。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洞察这些隐藏在日常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新表现,为靶向整治提供清晰依据。 二、聚焦根源斩断形式主义“病根” 形式主义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根源。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一味追求表面功夫和短期效应;有的责任层层下压却缺乏科学的分工与统筹,导致基层负担过重;同时,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也给了形式主义可乘之机。要从思想根源上纠正错误观念,强化正确的政绩观教育;从体制机制层面合理划分职责,避免无谓的推诿和过度下压;完善监督考核体系,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真正斩断其滋生的“病根”。 三、完善举措筑牢减负“防火墙” 为基层减负需构建起一套完善且长效的举措。一方面,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频次,提高文件、会议的质量,确保传达的都是“干货”、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优化检查考核方式,推行合并同类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多采取实地走访、随机抽查等务实的方式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工作平台,减少基层干部在数据填报、材料报送等方面的繁杂事务,筑牢减负的坚实“防火墙”。 四、激励担当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能够摆脱束缚,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对于在基层工作中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的干部,给予更多的晋升机会、物质奖励以及精神表彰,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却因客观原因出现失误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能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工作中去。 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才能让基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基层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