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构建现代化国家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办事中要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实事好事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把国之大者踏踏实实落实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柴米油盐上,坚决想实策出实招,以高度的责任担当争做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忠实实践者。 倾听民声,了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无论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推进,还是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从来不是一步登天,每走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人民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是动态的,所以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确保每一项进程都能契合时代发展、与人民同频共振。广大党员干部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味埋头苦干,当“亲身入局”,坚持到基层倾听一线声音,关心老百姓的问题,深究老百姓的心声,找准“切入点”才能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发展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筑牢地基。 协同联动,实际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党的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方法就是坚持总体谋划、系统部署、整体推进。社会的发展是关乎于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等多元融合的结合体,因此会更加注重各系统的集成。这考验的不仅是各部门之间的纵向联动,更关键的在于横向联动,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增强横向协作意识,各方面体制机制协同配套,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当前,我们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所涉及的重大改革举措任务重、力度大、关联度高、协同性强,就此而言,党员干部在为民做事中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乱作为,必须在党中央的协同领导下有步骤有方向地推进落实各项举措,握指成拳、齐心协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用心用情,用真心融入老百姓的民生。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近年来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改革发展,从通过随申办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到今年发布《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都说明只有响应民生,改革发展才有澎湃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让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